時尚品牌Tommy Hilfiger 的服裝風格,洋溢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私立學校氣質,在1990年代快速崛起;後來,美國市場過度飽和,品牌面臨急速衰退。董事長賈林領導私募基金的收購行動,短期內便把事業規模縮小,讓公司得以長期持續成長。


1960年代末期,湯米還是個住在紐約州北部的青少年,想買流行服飾,但在當地商店裡找不到。所以,他跟幾個朋友開車前往紐約市,一次買下好幾十條喇叭褲,以及其他嬉皮風的衣服,再開車回到紐約州北部,然後把這些衣服放在他福斯汽車的行李箱裡販售。


還不到二十歲時,湯米跟一位合夥人就在地下室開了一間叫做「人人服飾」(People''s Place)的商店,後來成長為一家小型連鎖服飾店。到了1980年代中期,湯米搬到紐約市,找到金主,發表了自己的品牌:傳統經典風格的東岸服飾,洋溢著無憂無慮的休閒氣息;這是源自他個人加州經驗啟發的靈感。


1985年,他的廣告代理商,在著名地標紐約時代廣場(Times Square)上豎起大幅的廣告看板,把Tommy Hilfiger 和其他著名服飾品牌凱文克萊(Calvin Klein)、雷夫羅倫(Ralph Lauren),以及Perry Ellis相提並論。這項宣言堪稱豪氣大膽,不過,也讓湯米的品牌廣為人知,而且,他還擁有創意的遠見,能實踐這項宣言。


1990 年代,Tommy Hilfiger 變成最熱門的時尚品牌之一。


1996年時,CEO賈林擔任一家獲准在歐洲販售Hilfiger產品的新創企業合夥人,這是賈林跟品牌的最初接觸。在這段期間, 美國的生意蒸蒸日上:從1997到2000年,公司的整體銷售金額成長了超過兩倍,同時在股票市場上,也相當成功。


不過,這一切的成功,後來都必須付出代價。品牌過於火熱、宣傳過度,而且成長太過快速。在美國市場上,產品偏離了原先的核心價值。當需求下降,商家開始降價求售,公司設計師就開始創造感覺上像折扣服飾的商品,結果變成了惡性循環。


到了2000年初期,Tommy Hilfiger的美國銷售額每一年都在下滑。新的執行長上任,計畫進行大膽的收購行動,把Tommy Hilfiger變成多品牌公司,希望能扭轉乾坤。


在這樣的情況下, 要執行計畫,反敗為勝的一項挑戰就是,大家會預期上市公司每一季都要成長。有時候,想要打造一個有獲利、能持續事業的最佳辦法,就是把企業的規模縮小,但在公開市場的密切關注下,想要這麼做,可會是相當困難。


2008年初,當股市和經濟走勢趨緩時,我們暫緩辦理說明會;過了幾個月,在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告破產,市場完全凍結之後,這項討論就結束了。在那段時期,我們肯定是抱持著一種求生的心態,不過,我們的營運其實一直維持穩定。在情況緩和下來之後,我們開始再度成長,獲利情形也如火焰燃燒般大幅改善。

到了2009年要結束時,我們已開始跟擁有凱文克萊、Izod,以及Van Heusen 等品牌的PVH協商,要出售我們的公司。這項交易在2010年5月完成,正好是亞帕克斯合夥人最初買下公司的四年之後。


自從公司賣給PVH之後,我們全球各地的營運就一直非常順暢。我們持續拓展旗艦店,把Tommy Hilfiger完整的生活風格,帶到全世界各大城市。在PVH的支持之下,我們能大幅增加在行銷和零售發展上的投資,在包括印度、巴西和俄羅斯等重要的高成長市場裡,買下直接所有權,或是品牌合資企業的股份。

這個品牌持續推動PVH在新興市場的業務擴展。PVH的每一份獲利報告,都提到了Tommy Hilfiger的成功, 同時, 這也是PVH的股價表現一直都這麼優秀的部分原因。


回顧這一切,學到的一個教訓是,就算在目前全球化的世界裡,各個市場還是相當不一樣。文化就大不相同。在美國適合的方法,換到了歐洲或亞洲可能就不管用,反過來說,也是如此。在歐洲,業績真正可觀的美國時尚大品牌其實屈指可數;而且,一旦你離開了紐約、芝加哥和洛杉磯,業績可觀的歐洲公司在美國的數量,也同樣相當稀少。有些時候,你需要接受這個事實:在世上某個地方可行的策略,如果你不願意調整的話,換到另一個地方可能就不再可行。


文章 by 褲子研究所 x  7 Billion 綺時藝 

 https://www.7billion.shop/

↓↓↓ 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請幫我按5下拍手,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,謝謝!

0 留言